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体系 >> 教学大纲 >> 实验大纲
 

《科研认知》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3-07-11  浏览次数:505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B1100092

课程名称

科研认知

Cogni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课程性质

实践环节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

1学分 / 32学时

开课学期

三(1

开课单位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七年制)、生物信息学

教学语言

演示文稿、讲解、作业采用中文或英文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科研与工程实践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的本科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同学们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和热点,帮助同学们走进科研实验室、了解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对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认识,通过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内涵注入教育环节中,引导同学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进步。

二、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为:

1.        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科研项目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目标5)

2.        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科研讨论,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目标2)

3.        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科研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能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乃至临时负责人的角色。(目标4)

4.        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在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中进行操作,掌握现代研究工具的使用,提升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塑造科学精神。(目标1、目标2、目标3)

三、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本课程支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中的如下指标点,课程目标与课程支撑的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见课程目标小节:

目标1: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意愿有能力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目标2: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在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目标3: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将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解决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目标4: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工作和交流中发挥骨干或领导作用;

目标5: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提高业务能力。

四、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4.1 课程内容

在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的生物芯片研究组、器官芯片研究组、生物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组、生物信息研究组、生物传感研究组、生物表界面研究组、分子影像研究组、纳米药物研究组、医学成像研究组、生物力学研究组、儿童发展研究组、生物材料研究组、电化学研究组和医学仪器研究组等各研究小组中选择不少于5个研究小组,走进科研实验室,入组参与科研工作,直接接触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和热点,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要求在每个研究组参加1次组会、1次科学问题讨论和1项科研项目实验。

4.2 课程思政案例

Ø  在参加研究小组组会的过程中,教师秉持平等和包容的态度,着力塑造研究生怀疑、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鼓励同学们不盲从权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任何时候,以事实为依据,欢迎同学们指出个人或研究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4.3 教学安排

本课程为课堂理论教学,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基本内容进行授课。

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序号

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

研讨

实验

上机

总计

1

课程总论

2

2

2

研究小组1

6

6

3

研究小组2

6

6

4

研究小组3

6

6

5

研究小组4

6

6

6

研究小组5

6

6

合计

2

30

32

五、 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索等方式实施,并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专业积累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科研感知围绕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材料及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脑与学习科学等几个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专业方向的最新研究展开,使本科生零距离接触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高度,展现当前研究前沿及热点。

六、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为考察类课程,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重要内容。课程考核方式为工作报告和参与度等形式,包括下面5个部分:

考核环节

分值

考核/评价方式

研究小组1

20

参与度、工作报告

研究小组2

20

参与度、工作报告

研究小组3

20

参与度、工作报告

研究小组4

20

参与度、工作报告

研究小组5

20

参与度、工作报告

制订人:涂景

审核人:涂景

制订日期:2020 03 29

 
版权所有: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    技术支持:南京先极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