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是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不可缺少的平台,是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实验教学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重要基地,为加强中心的建设,规范中心的管理,保障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育人观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生命伦理及工匠精神的领军人才。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3、建设满足“新工科”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4、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
5、建立信息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6、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任务
1、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吸收科研和教学的新成果,保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
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形成能反映科学与社会发展现实与需求的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3、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政策、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多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热爱实验教学、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队伍。
4、充分利用“双一流”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及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的契机,结合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优质学科平台的建设,研究和开发先进的实验技术与实验装置,建设仪器设备配置先进、合理,安全环境优良、规范,运行维护与保障措施得力的教学环境,满足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5、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管理与教学的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性。以先进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保障中心实验室全面开放、科学管理,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
6、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引领实验教学改革,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建设原则
1、基于“创新、引领、绿色、开放”的理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能力和机遇,使中心的建设能充分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工程性、融合性”内在特征,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的平台实现多方位的资源共享和利用,中心发展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
2、围绕国家医疗与健康行业的需求,立足“健康中国”与“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通过制度引导与教学改革带动课程建设与资源配置。
3、遵循教学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东南大学的学科特色,依托一流学科,有机整合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构建“教学与科研融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企业协同”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4、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突破实验教学的资源限制、拓展实验教学方法、提升实验教学的能力和质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运行体制
1、依据据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教高厅〔2016〕3号)的要求,中心在学校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
2、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集成建设、综合共用,遵循 “开放、共享”的原则,统筹建设和调配实验教学资源。
3、中心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中心主任和教师向委员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委员会审议。
4、中心人员在主任领导下,分工协作,完成中心建设、管理和运行的具体事务。
5、中心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中心的管理和运行。
五、主要措施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牵引,以师资队伍为核心,以课程与项目为载体、以实验室与设备为支撑,以安全运行为基础,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管理与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和提高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使中心成为组织高水平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示范与引领作用的重要基地。
2、依托学校和所在学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仪器设备等条件需求,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人员考评机制,促进中心健康、持续发展。
3、中心成立建设和管理小组,由中心主任、副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对涉及中心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中心工作高效、一体化运行。
4、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在上级部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中心建设和运行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5、积极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发挥中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